14岁辍学,山东档口小妹创业年销3000万,如今生意做到海外
李如意今年30岁,但在劳保用品行业,她已经混了16年。
2009年,14岁的李如意走进临沂的劳保用品批发市场时,电商还未在这里兴起,临沂的批发市场,靠的是档口和展会上的吆喝。
她在市场档口一干就是十年,从谎报年龄的“豆芽菜”小妹,练就成了熟知劳保服生产每一环的行家。
2019年,她选择单飞创业,一头扎进电商领域,巧妙地背靠“劳保之都”,在“轻运营”模式下,将年销售额一路推至3000万元。
李如意
从档口小妹到电商“小白”
1995年出生的李如意,早早地嗅到了生活的粗粝。14岁时,课本上的字句对她便失去了吸引力。家人无奈,将她送上通往临沂市区的大巴。
临沂是一座相当魔幻的城市。往前倒数七八十年,它是沂蒙革命老区的主体,一二十万人参军参战,120万人拥军支前,留下了无数英雄的故事。而这片被战乱摧残过的土地,在之后很长一段历史里,不过是一片农田而已,最出名的是其瓜果、蔬菜和土鸡。
但其实在互联网蔓延到此地之前,临沂就已默默支撑起数十个产业。
改革开放后,第一批临沂农民在西郊市场搭起雨棚卖小商品。后来,市场越扩越大,100多处专业批发市场散落在临沂市区各地,与城市融为一体。五金市场在一处,布料市场另起一处,劳保市场统一规划,产业间互不干扰,各自发展。
在之后数十年间,临沂靠这些产业成了“江北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”。在临沂市区,批发市场和居民区共同发展,相互交织,形成了商贸和生活密不可分的态势。当世界各地的采购商纷纷涌至义乌的时候,临沂正悄然成长为北方的“供应链心脏”。
李如意来到市区打工的2009年,临沂的线下批发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,尤其是劳保市场。除了规范的批发市场大楼外,市区街边也不乏劳保档口和工厂,全国各地的人都赶来这里进货,大楼里人流如织,大家操着各地的方言,竟也能沟通自如。
李如意的一个远房亲戚在市场开了间档口,收留了她,她每天坐在档口接待客户,然后帮他们配货、发货。
14岁的她瘦小得像个没长开的豆芽,顾客总带着戏谑问她:“成年了没?”她梗着脖子答:“十八了!”声音稚嫩却硬气。
十几年前的批发江湖,做生意靠的是最原始的两板斧:守着档口等客上门,或是跑展会撒名片。李如意每日枯坐档口,记需求、配货、打包。偶有外地电话打来,她便蹬着三轮车在市场里穿梭拼货,瘦小的身影淹没在成山的劳保服堆里。
几年过去,老板的生意做大了,但管理思维却仍然传统,没有招专业人员的打算。李如意就这样被推着向前,除了接单,她还要跑加工厂,找上游供应链、配辅料,甚至要当财务,帮老板算账管钱。
一个订单从无到有,她摸清了链条里的每一环。人是越做越累,但本领也越学越多。十年的档口生涯,磨出了她对接市场的筋骨,却未能教会她“触网”的本领。
电商小白
2019年初,李如意决定单飞。她哥哥盘下了一间小作坊,请了七八个工人,她则一头扎进电商,在拼多多开店卖劳保服、白大褂,然后拖着行李箱跑展会、跑工厂拓客。
在李如意打工的那十年里,临沂已经靠发达的商贸和物流,在电商和直播领域崭露头角。临沂的大街上,就连公交站的广告牌上,都打着“招聘主播”“招运营”的广告。
但现实很快给李如意泼了一盆冷水。半年过去,拼多多只沉淀下一个客户,这个客户每次只买一件衣服,她算了算账,“半年下来不仅一分没赚到,还倒贴五万元”。
另一边,她在展会上“跑断腿”,也只接下来十几个小客户,“养不活厂里的工人”。
“这样不行。”她盯着惨淡的店铺数据,找到临沂当地的1688渠道商(阿里巴巴第三方服务商,为1688平台商家提供运营支持),从零搭建店铺。白天,她抽空学“生意参谋”,看访客、盯询盘,夜里则埋首1688商学院的课程。而那时候的她,连电脑都玩儿不明白。
三个月后,店铺才迎来“破冰”的第一单。上海一个事业单位的采购员要订50件工作服,问了多家工厂,对样品都不满意。找到李如意时,对方本来也没抱希望,但小姑娘太热情,连连保证“一定做好”,才松口让她做样品。
李如意太想接单了,她没提这是她的第一笔订单,连续一周泡在厂里盯细节。当毫无线头、版型周正的工作服寄出时,客户惊喜的反馈让她悬着的心终于落下。
之后的大半年,店铺没有投一分钱推广,就能月销几百件,销售额一两万元,李如意的日子过得温吞却踏实。
2020年春节,李如意和丈夫回村里过年,新冠疫情暴发。看着新闻里紧张的氛围,母亲无意间提了一句:“2003年非典暴发的时候,白大褂被抢疯了。”李如意听了心里一咯噔,大年初一过完,拉着丈夫直奔临沂。
大年初二,劳保市场人声鼎沸,丝毫没有过年的喜庆感,嗅觉敏锐的商贩挤爆了档口,全都在等白大褂到货。
原来,这些白大褂大多要销往口罩厂。在口罩急缺的情况下,很多相关工厂临时拓展口罩生产线,只能将白大褂替代洁净服,一次性使用。李如意守着出租屋里的电脑,订单如潮水般涌来。
“每天都要卖五六千元的白大褂,最多的时候一天卖了两三万元。”夫妻俩昼夜鏖战,李如意接单,丈夫和哥哥跑到周边的外贸工厂借设备,在学校周边拉人手,硬是临时扩充了产能。
“野路子”埋头学习
疫情期间,李如意还接到了第一个大单子。四月某天的凌晨一点,她对着电脑学习运营,刺耳的电话铃响,对方急吼吼地要八万条防水围裙,天亮前必须发货出国。
李如意兴奋得直接从椅子上弹起来,又产生了疑惑:“骗子?”她心跳如鼓,随即又横下心,“骗就骗,我有什么可被骗的!”
她抓起电话,十年档口积累的人脉瞬间激活——三家工厂老板被她从床上叫起来。
凌晨3点,货源敲定,客户确定下单,发来“唛头”(粘贴在货物外包装上的标记,以便识别不同类型或批次的货物)。李如意没敢合眼,守在打印机旁,耗三个小时打了80个唛头。
清晨6点半,供应商的货车满载八万条围裙到楼下;7点半,顺丰呼啸着拉走了所有的货。这一夜未眠,给李如意换来了五万元利润,也让她对1688平台死心塌地。
回过头看,在疫情暴发初期的那波流量中,李如意是被动的。尽管她接到了大单子,但不可否认,运气成分占比不小。所以在几个月后,当第一波疫情被控制住后,她傻眼了,“订单骤降,店里几乎不出单了”。
“我给老客户打电话,他们都说不要白大褂了。”李如意向朋友诉苦,焦虑啃噬着她。
但冷静下来,便很容易看清症结。疫情期间的自然流量掩盖了她的运营短板,她不需要懂得营销推广,就能接到大单子。但在被从天而降的订单淹没的同时,她之前学到的“内功”也全都荒废了。
于是,“野路子”出身的李如意再次埋头学习,狠心报班学运营,将店铺的“基建”一点点地搭起来。那段时间,“拿下1688关键词标王”成了她的执念,“每个月花一万多元,抢‘白大褂’关键词,只要客户在平台搜索‘白大褂’,排在前面的一定是我的链接。”
抢了一段时间的“白大褂”关键词后,店里的月销售额维持在三四万元左右。
2021年,李如意的银行卡里只有15万元。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花10万多元,加入1688“超级工厂”。做决定之前,她犹豫了一周。“如果能有效果,这钱就花得值,如果做不好,大半身家就没了。”
孤注一掷下,她赌赢了,“店铺一个月就‘起飞’了”。
疯狂抢“标王”的那段时间,她每天要接待十来个客户。但做了“超级工厂”后,一天要接待三四十个客户,月销售额也开始疯涨,“先是涨到每月三四十万元,到年底直接飙到七八十万元” 。
李如意忙到晕头转向,就连在电瓶车上也要抽出手来回客户的消息。过去三年多,是她的业绩上升最快的阶段。“2022年销售额冲到了1200万元,2023年1800万元,24年销售额突破了3000万元。”
背靠大山
已实现年销千万元的李如意,直到2024年才真正开始“公司化运作”,组建专业的团队。在那之前,她一直是“野路子”发展——自己一个人扛下1688的运营、客服等工作。
这个“业余选手”年销千万的背后,是临沂“劳保之都”几十年沉淀的“毛细血管”在供血。在临沂有很多产业,很多是“二批市场”,不自己生产。但劳保用品是上下游链条齐全的产业。
发展至今,临沂已是全球最大的劳保用品生产基地,涵盖了白大褂在内的从头到脚的劳保用品,包括劳动防护服、安全帽、护目镜、手套、防护鞋等。
无论身处偏远农村还是繁华都市,身边的劳动者身上穿的防护服、头上戴的安全帽、手上戴的手套、脚上穿的防护鞋等等,很大概率来自于临沂,“‘3M’的靴子、河北的工装其实都产自临沂”。
背靠强大的产业带,以及1688的客源,李如意在“轻运营”的情况下也能年入3000万。
她没有盲目地自建工厂,而是串联起十几家合作工厂,调动400多名工人,一天能生产5000件医护系列白大褂,以及1万多件普通白大褂。
如今,即便是客户开口要5000件现货,李如意也能立马拿得出来。她那间3000平方米的仓库总能即时响应——爆款产品的每个尺码,都常备着七八千件库存。
“有一次,一个老客户要改几千件衣服的水洗标,我们一天就给他搞定了发走。还有一个学校着急采购实验服,也只花了一天时间,我们就完成了从生产到发货的全过程。”
她最大的客户在京东开店,对方第一次联系她时,只要两件样品。电话那头的语气带着试探:“能发吗?量很小。”
“发!一件也发!”李如意答得干脆。她和丈夫亲手拆包检查,确保线头都没有才封箱。这样零碎的发货持续了几个月,对方的需求量悄然爬升——十几件、几十件、再到几百件。
合作到现在,这位客户已经开口跟她聊起了账期,每月都是三四十万元的采购规模。
除了批发订单外,李如意有15%的生意来自定制。有一年万圣节前夕,一位美国客户下了一批“搞怪白大褂”和假发套装,在白大褂上设计搞怪图案,订单虽然不大,“但利润却比普通白大褂高很多”。
这些国际订单让她摸清了门道:美国人喜欢带弹力的修身款白大褂,两侧还必须开叉,“他们得方便掏裤兜”。而国内的医生普遍青睐宽松舒适的白大褂,手机可以直接揣兜里。
对产品的钻研,也催生李如意推出新款。这几年,她做出了防静电、抗菌、三防(防水防油防污)、阻燃的功能性面料,应用在白大褂中,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。
从14岁在市场档口谎报年龄的接单小妹,到驾驭千万元生意的女老板,那条颠簸的学习之路,成了李如意穿越风雨最坚实的桥。临沂劳保市场的喧嚣依旧,而她的航道,早已通向更辽阔的海域。
拓展阅读
热门文章
- 德意志银行:土耳其里拉债券将成为2024年的首选投资
2023-11-14 02:22 - 国寿新华保险拟联手设立500亿私募证券基金
2023-12-01 02:02 - 渤海证券1.67亿股股权被七折拍卖,漫长上市路遥遥无期
2024-02-02 02:27 - 机构:A股岁末行情有望延续,沪深300ETF(159919)最新规模突破350亿元丨ETF观察
2023-11-27 02:02 - 华尔街美梦要碎?近6万亿美元的“补给”恐怕只是海市蜃楼!
2024-01-05 02:26 - 外贸“新三样”持续火热 产业升级夯牢发展基石
2023-12-02 02:24
推荐阅读